当前疫情可能引发的4类心理问题
2020-01-30 10:31:3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作者:辛州府 来源:朋橙心理 

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,让身处武汉、身处湖北的很多朋友,正处于焦灼的情绪状态;而随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报告病例的出现,其他地区的民众也开始出现担心、困扰乃至压力。

截至1月25日24时,全国30个省(区、市)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,现有重症病例324例。累计死亡病例56例,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例。现有疑似病例2684例。

(国新办新闻发布会)

今天(26日),北京、天津均发布消息,为严控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道路客运传播,从1月26日起,除政府指定及疫情防控工作需要,暂停进出北京、天津的经营性长途客运班线(不含跨市运营的地面公交线路)和旅游包车。

面对这类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,各类消息层出不穷,人的情绪出现一些波动,是正常现象。

但是在波动之后,公众的情绪能否恢复到正常的情绪水平,被“封城”地区的人们能否恰当面对“封城”带来的人员隔离和家人分离,一线医护人员能否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,一些患病甚至死亡人员的家属如何走出阴影或折磨,需要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予关注。

最近几天,朋橙心理一直和部分心理咨询师在进行交流,探讨如何为一些因疫情影响而导致心理问题的朋友提供帮助和支持。

有心理咨询师表示,他们愿意为受疫情影响的朋友提供免费心理辅导;

有心理咨询师建议,我们可以做一些个人心理建设的科普服务;

还有咨询师认为,一线的医护人员在当前情境下,特别需要心理帮助。

从心理科普的角度,每一位感知、关注此次疫情的朋友,需要了解,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面前,大众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会有以下几种:

一、疑病症

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,主要指当事人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。当事人自诉躯体出现症状,即使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,或者医生给予了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,也不能打消当事人的顾虑,常伴有焦虑或抑郁。

就像昨日网上传播甚广的一篇帖子《武汉一医生的心声》中所说:“首先,如果你发烧不舒服,这并不代表你就是SARI感染,也很可能你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也无法确诊,大家想想,难道你们这辈子每一次发烧都是去医院看病吗,肯定不是啊”

嗓子不舒服,怀疑被感染;体温升高,怀疑被感染;眼睛不舒服,怀疑被感染;出门忘了戴口罩,怀疑被感染。虽然这样的人是少数,但如果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有了从众心理,都涌进医院给自己诊治,必然会给有限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
你有时会陷入这种疑病的状态吗?身边有没有容易疑病的朋友?

疑病来源于躯体因素、人格因素、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。此次的疫病流行,就是影响疑病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。

杜绝疑病,我们必须从心理因素上去改变认知,减少对疫情的担忧和恐慌,就像网文中那位医生所说:

“体温升高,不代表你就一定生病了(生理性原因也会有体温变化,不要风声鹤唳);

生病了,也不代表你是肺炎(有数不清的疾病可能导致你发烧);

肺炎,也不代表是病毒性肺炎(细菌性感染的肺炎其实很多);

病毒性肺炎,也不代表是SARI(普通的甲流乙流、普通的感染都是病毒);

是SARI,也不代表必须得马上去医院住院(轻度的感染,身体健康的患者有自愈的可能性)

二、分离(隔离)焦虑

春节本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时候,但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湖北各地基本处于封城的状态,河南、浙江等地采取了严密措施,对来自湖北的人员或车辆进行限制或检查。

隔离或限制措施对防止疫情扩散是完全必要的,但对被隔离或限制的当事人来说,父母和子女不能团聚、夫妻不能团聚、亲戚之间不能聚会拜年,则可能带给他们分离(隔离)焦虑,其表现包括:

1、紧张、坐立不安

笔者认识一位儿子在武汉工作的妈妈,她原本期待春节能见到好久不见的儿子,但在儿子放假之前,武汉实行封城,最终儿子不能回老家。收到消息后,这位妈妈这段时间都坐立不安,有时会担心儿子会不会被传染、会不会弄不到吃的、会不会身边没有朋友陪伴,春节这几天基本都没休息好。

2、抱怨或愤怒

突如其来的封城、封路、被劝返,会让人觉得行动失去了自由;还有那些被限制、被隔离的人,更会出现失去自由的感受。自我操控感的缺乏,会让当事人对他人、规定等产生抱怨,情绪失控者,甚至会表现出愤怒情绪和过激行为。

 

3、失眠或抑郁

有分离(隔离)焦虑的人,可能会出现失眠或抑郁的症状,这主要是因为情绪无法缓解所致,引发了失眠或抑郁的症状。除了失眠或抑郁的症状以外,当事人还可能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肚子疼、腹泻等情况。

要化解焦虑,首先是保持与外界的信息互通。不管是获取权威的内外部资讯(请远离小道消息、谣言),还是和朋友、家人的线上交流,都能够让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处于良性运转状态。

其次,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去关心、帮助他人。助人为快乐之本,即使你身处在隔离的空间、隔离的地域,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助人者、一个快乐传播者。做一个传播乐观和信心的人,你的焦虑会不翼而飞。

三、替代性创伤

“替代性创伤”是指人们在目击大量非良性、破坏性事件时,由于场景的损害程度超过其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,间接导致自身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。这些心理异常现象,有出于对事件当事人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,严重者会出现身心困扰,甚至精神崩溃。

在每一次的灾难性事件新闻面前,人们的心理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,比如,有人不敢看新闻了,有人看了新闻以后情绪非常激动,有人非常抑郁,有人强烈地感到不安全等等。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事件时,有不少公司白领,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爆炸信息,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。看的时候很伤心很难过,负面情绪非常多,扰乱了正常的工作、生活。

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,也有不少人持续关注大量负面信息,甚至成为一些谣言的传播者。本来对于普通人来说,如果不是疫情的亲身经历者,负面消息只会带来短暂的情绪低落,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。但对一些神经比较脆弱、敏感的人,他们将别人的灾难放进自己的生活,就容易产生创伤性心理。如果本身就有心理障碍的人,在这种情况下,容易加重病情,引发心理疾病。

如何应对可能的替代性创伤呢?

首先,非工作或生活必须,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疫情的信息,尤其是反常的信息,尽可能按照自己之前习惯的生活方式去生活,防止事件给你造成干扰和影响。

第二,对疫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情感,不要自己憋在心里,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,也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。

第三,对于没有亲历疫情的普通人,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有钱捐钱,有力出力。但是最好安排好正常生活,不受干扰。如果长时间出现负面情绪,自己不能排除的,建议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。

四、污名化效应

所谓污名化,是指将某一群体的部分个体表现出来的不良言行,强加在该群体的所有人员之上,并加以维持。污名化将个体的负面特征进行群体印象化,并掩盖群体的其他特征。在这个过程中,处于强势且不具污名的一方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,即“贴标签”。

污名化效应则是被污名化的群体成员中,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落、人际排斥、沟通敌意、反社会心态等不良心理状态。

在此次疫情中,湖北人,在武汉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乃至旅游的人,被网络上的很多人贴上了“感染者”的标签,武汉市、湖北省两级政府,则被一些人贴上“不作为”的标签。

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“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”“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”等过激行为,各种讽刺、嘲笑湖北人的图文也在朋友圈流传。一些单位和个人反应过度,在并未采取任何检测措施也没发现与疫情有关的症状、迹象的情况下,仅仅因为对方是湖北籍就另眼相待,甚至以不当言行予以排斥、调侃,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投射到每一个湖北人身上。

这种“谈鄂色变”的污名化行为,人为地制造对立、制造隔阂,可能导致各个群体之间、各个系统之间产生配合失误、彼此缺乏信任、相互甩锅等行为,进而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的低效能,对疫情的防控是无益的。

对被污名化的湖北人来说,面对不好的境况,有的人会想:为什么偏偏是我?为什么偏偏是武汉?

如果纠结于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,这么不幸,不是不对,而是无用。

真正有用的,是行动起来。

看一下自己在疫情防控方面,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:也许是去公共场所一律带上口罩,也许是向外地的朋友募捐防控产品,也许,是陪有情绪的家人一起走出情绪困境……

你的行动,可以让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更安全一些,处境更好一些。

在遇到困难的时光里,你不是一个人,有很多朋友在支持你;你,也可以支持很多人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